25 December 2015

香港誕生 ------ 講兩句《葉問3》

葉問1打蘿蔔頭﹐葉問2打鬼頭﹐今集先見真章﹐甄子丹打「中國人」(張晉)。

呢集係最冇歷史感﹐悶到抽筋﹐唔知講咩﹐反而更有「香港性」﹐港產片的本色﹐從來係時空錯亂﹐語無倫次﹐混章和亂up。

用隱喻看﹐假如「詠春」即功夫和國粹(so-called「中華文明」)﹐葉問由廣州來港﹐則類似新儒家逃難到香港、台灣﹐諸位大師拿美援﹐靠英國人的庇蔭﹐於是可以一邊印腳﹐一邊呻窮﹐再侃侃而談中華民族花果飄零。

入番「葉問」的context﹐原理相若。1949年後中國毀滅﹐葉問帶著一身武藝、武德來港﹐係替「中國人」留下最後一道血脈。時光飛逝﹐「中國人」(張晉)兩面三刀﹐不知感恩﹐反而自奉正宗﹐水鬼昇城隍﹐就反轉豬肚﹐踩上門拔刀挑機﹐想將香港人斬草除根。

於是見到《葉問》跟《一代宗師》的不同﹐所謂「點一盞燈,有燈就有人」﹐係立於「大中華」的立場﹐向中國人獻媚﹐查實對方多謝冇句﹐淨係當你係傻仔(香港人)。

《葉問3》則已做了一個乾坤大挪移﹐表面看是守護「中國文化」﹐實際將那一點燭光﹐改頭換面﹐又萬法歸元﹐植根到香港。《葉問3》和黃秋生《葉問》﹐先係真心回歸香港。

香港人要打開心眼

繼續用「香港性」看﹐最後大戰﹐就很有意味了:

葉問的兒子﹐張晉的兒子﹐一同觀戰﹐即係倣如白紙的下一代﹐用第一身﹐見證了葉問的光明磊落﹐跟張晉的邪惡。

葉問明明可置泰臣(鬼頭)於死地﹐但留一線﹐於是鬼頭亦識英雄重英雄﹐雙方可以和解﹐香港人可跟西人文明接通。張晉則截然不同﹐根本是唯利是圖的小人﹐陰招毒招盡出﹐用道德殺人(所謂「正宗」)﹐反而有助葉問開了「心眼」﹐遇強愈強﹐看清真象:
一如《小王子》的名言﹐真正重要的事物﹐雙眼係睇唔到架。

葉問的兒子﹐張晉的兒子一同參與了歷史(港中大戰)﹐即編導係存而不論﹐相信未來的中國人(張晉的下一代)見證了歷史﹐得到教訓﹐痛改前非。而香港人和中國人下一代﹐可以和解﹐這當然不過是葉偉信的天真。

中國人要消滅香港﹐有千百種方式﹐新香港人和港奸合作無間﹐每天都在默默進行﹐早就不用明刀明槍斬你這套啦。

血緣不可恃

葉問3另一特色﹐是父子最終都進入師父徒弟關係﹐以師徒相稱。
簡單講﹐即人難逃一死﹐血緣不可恃﹐一切都可灰飛煙滅﹐最重要係價值承傳。

今集最精彩一場﹐係甄子丹跟熊黛林入影相舖﹐影家人合照的一組快速蒙太奇。甄熊原來一齊影相﹐接下一鏡﹐甄子丹站在攝影師、相機旁邊﹐再下一鏡﹐則係病入膏肓的熊黛林﹐一個人孤伶伶影相。

到片末﹐葉問打開陀錶﹐裡面係熊黛林最後一個人拍的照片﹐觀眾才倣然大悟﹐葉問3不斷出現的「照片」母題﹐其實係死亡陰影的隱喻。而死亡和失憶﹐都係九七政權移交前香港片最obsessed的中心(今年探討這問題還有葉念琛《十月初五的月光》)。

葉問3有兩條線路﹐一條是葉問的戰鬥﹐另一條是熊黛林的死亡之路﹐而兩條線交織﹐則是最後的大合照與字幕﹐葉問衣鉢由兒子葉正繼承。

此片言﹐同樣係「香港人」﹐葉問(中國移民)跟李小龍(美國移民)始終南轅北轍搭不上﹐呢個係歷史的必然﹐亦係無可強求。

葉問的無歷史感﹐因離開「本土」(中國)﹐佢無法變成真正的「香港人」﹐但佢亦無變成「大中華膠」﹐跟「中國」保持距離﹐這是他的高明。

下一代葉正﹐正係香港人的誕生。

20 December 2015

迴轉木馬的終端 --- 講兩句《愛的成人式》

[好似無爆橋]

《愛的成人式》最有趣係片尾字幕﹐有一段80's生活圖鑑﹐第一樣介紹的物品﹐是cassette帶﹐ ----- 當年冇錢買張國榮、達明一派黑膠碟的窮撚﹐用來錄歌的cassette帶﹐竟然都要介紹﹗

很清楚了﹐編導的目標觀眾﹐其實不是今日四五十歲的中老年人﹐是十來廿歲的年輕人。於年輕人眼中﹐《愛的成人式》描寫的時間(80年代中)﹐其實佢地都未出世﹐戲中人的生活、人情和義理﹐跟今日香港青年看粵語殘片差不多。

《愛的成人式》提出最有意義的問題﹐咩叫80's?

70's可以是全共鬥、學運什麼的﹐可以是寺山修司、大島渚、今村昌平﹐但80's是什麼呢﹐可以是《挪威的森林》﹐由激進路線全面徹退。

咩叫80's﹐編導就係用流行文化符號(電視劇、流行曲、流行雜誌、衣著打扮等等)﹐虛構番咩叫80年代﹐那就是一個甜言蜜語的幻象世界。即係走入經濟繁榮﹐無所用心﹐互溝互片的飽食時代。

全部都係虛假、淺薄。一開始四男四女聯誼互溝﹐就直quote電視劇《男女7人夏物語》。戲中人的生活品味、人生價值﹐就係跟住電視文化倒模出來。

電影所謂「成人禮」﹐淺薄指看清真象﹐深入指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夢想。

今日年輕人睇番當年的生活、價值觀、人的情感﹐係幾咁無聊和天真﹐而後回到精神貧窮的今日﹐先有面對殘酷現實、奮發圖強之意。於是明白《愛的成人式》的中心﹐其實唔係「懷舊」﹐全片一典nostalgic的感覺都沒有(如流行曲的運用﹐支離破碎﹐就沒有什麼沉緬感受)。

所謂「懷舊」﹐只係給無所作為的老人﹐用來打飛機的自我陶醉。如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的白痴導演﹐用年輕人來抽水﹐為自己的無能解嘲;又如《王家欣》的無能導演﹐立意稍好﹐亦不外乎今不如昔﹐哀鳴一番。結局不外乎﹐都係我好失敗。

《愛的成人式》完全不同﹐佢反而係有擊碎80年代神話的意圖。
對照香港人﹐重係Beyond什麼的﹐匪國崔健講兩句﹐網民就暴跳如雷﹐則距離重建流行文化自信﹐很遠很遠。

最適合配此片的歌﹐可能不是80's﹐反而是《悠長假期》的la la la love song﹐香檳酒昇起的泡。

《愛的成人式》不斷quote電視劇《男女7人夏物語》﹐華衣美食﹐無憂無慮﹐那個好日子﹐俟經濟泡沬爆破﹐到了90年代中《悠長假期》﹐劇中人失業失學失戀﹐人老珠黃﹐無父無母﹐才懂問如何重新振作﹐問生命意義何在﹐想尋找真實的戀愛。

問到今日﹐日本人好像還未有答案。
而香港人﹐好像連問都未識呢。

08 December 2015

Leave them Kids Alone ------ 講兩句《微交少女》及《踏血尋梅》

[爆橋警告]

日前看了《踏血尋梅》(2015)﹐遂download了《微交少女》(2014)﹐姊妹作兩相對照﹐又幾有趣。

《微交少女》最精彩是結局個twist啦:
女主角許雅婷為了測試愛情﹐假扮飲了迷姦酒﹐等男友班friend輪姦自己﹐上半身流泪﹐下半身畀人活塞動作﹐考驗男朋友會唔會救自己。

通過被姦尋找真愛﹐嘩﹐爆到極﹐比葉念琛作品亦略無遜色﹐更畸更邪﹐青出於藍。同樣影評人出身﹐香港觀眾厚翁氏﹐獨責葉氏太cheap﹐天國與地獄﹐亦未免太不公平。

《微交少女》那些烏燈黑火﹐又暗又綠的美術﹐語無倫次的時空倒錯﹐橫移track shot的室內鏡頭﹐cliche講句﹐即係畫虎不成的王家衛feel啦﹐葉念琛、彭浩翔是真小人﹐翁氏亦係當之無愧的偽君子﹐同樣嘩眾取寵﹐算無遺策﹐佢地分別真係咁大嗎?

另一場戲﹐麥德羅跟毒販在中國冰室講數﹐鏡頭完全接唔到﹐編導連180度線都搞不清楚﹐可作反面教材﹐我亦笑到碌地。難怪《踏血尋梅》要搵杜可風、杜篤之、張叔平、廖慶松什麼的啦﹐真係唔知花了幾多錢?幾多人脈先做到?就算金馬獎評審愛屋及烏﹐畀你連捧九個﹐又填唔填到條屎坑數?

美少年照鏡

睇埋《微交少女》和《踏血尋梅》﹐翁氏的路線﹐就係好obsessed with少女畀人攻擊﹐人與人互相剝削。

即係用藝文路線﹐堆砌煽色腥melodrama﹐用精緻畫面﹐包裝殘暴的官能剌激(close-up生剝面皮什麼的)﹐再加埋似通非通的道德撚路線(中國新移民妓女會向嫖客吟讀聖經詩句)﹐然後像希臘神話的美少年﹐對鏡自憐﹐無能為力感慨一番(跟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異曲同工)。

佢的創作動機亦很清楚﹐就係用老人角度(《踏血》阿伯一樣的郭富城、《微交》僵尸一樣的溫碧霞)﹐替青年人編造一堆莫名其妙的可憐感傷故事(不外乎阿爸食冰、阿媽做雞、阿婆執紙皮、嫖客痴肥、男友早洩、同學撩下陰之類)。然後中老年觀眾看了電影﹐世風日下﹐大驚小怪一場﹐一切不過是虛驚(《微交》不良少女回頭是岸﹐重染黑個頭重返校園添)﹐就得到解脫了。

《微交少女》海報﹐「我地做咩﹐唔駛佢地明」﹐真的嗎?電影真係講呢的嗎?不要忘記一般人讚揚《踏血尋梅》﹐就係話編導鉅細無遺咁講到新移民雛妓的處境﹐毒撚殺手的心路歷程。翁氏作品﹐其實就係用年輕人過橋﹐用低俗到極的通俗劇﹐畀足不出戶的老人觀眾﹐製造明白到班新人類諗咩的幻覺。


溫碧霞@靚妹仔

再世周夢遺

《微交少女》最精彩係最後一場﹐溫碧霞在7-11冷看少女偷竊被擒﹐然後站到街外扯煙﹐類似《花樣年華》的周夢遺﹐凝望鏡頭﹐用一個半身固定鏡作結。個pov可以係戲院觀眾﹐跟溫氏對望。裡面係咩含意﹐可以有多種「解讀」。

用善意猜想﹐觀眾跟溫碧霞(《o靚妹仔》女配角)互相對超﹐平起平座﹐即係替不良少女發聲: 沒有誰比誰更高尚﹐你冇權睇唔起我。

套番入《微交》成套戲的context﹐溫氏對扒手美少女被捕﹐袖手旁觀﹐扮有型扯煙﹐其實即係對青年麻木﹐無視年輕少女的困境。

溫碧霞跟《踏血尋梅》的警察郭富城一樣﹐對毒撚和妓女(窮途末路年輕人)﹐其實佢一點興趣都沒有﹐除了吹水﹐佢唔會做任何野﹐佢只係用年輕人來抽水﹐最著緊的只係自己﹐用別人的悲劇來投射自己的壓抑。

但觀眾能很簡單地確認﹐郭富城和溫碧霞的老人pov﹐就是編導的立場嗎?不能。這就是編導的精明﹐兩套戲都好sentimental﹐但導演立場好抽離﹐你睇唔到佢的愛惡。
同樣是生於70年代﹐翁氏不像黃修平咁純情、白痴、低能﹐佢陰險好多﹐佢識將成件事搞到好曖昧﹐你無咁容易捉到佢把柄。佢反而可以反咬你一口: 套戲講咩﹐一切見仁見智﹐咩人見到咩野。

「你諗多左者﹐阿哥」(白只@《踏血尋梅》)

所以兩部戲裡﹐郭富城和溫碧霞都是紙板人物﹐無血無肉﹐一味討好﹐因為這兩個人﹐其實就是編導的alter-ego﹐好似是重要人物﹐但又唔算敘事者﹐行蹤飄忽﹐事不關己﹐佢唔會畀溫郭二人現真身。


溫碧霞@微交少女

香港掘墓人

戲名《微交少女》所指為何﹐看畢全片先明﹐其實成套戲都係殖入廣告﹐所謂「微」﹐就係微信﹐收了錢替「微信」宣傳(麥德羅學send messages﹐簡直係老人學上網活動教學)。

問題係﹐香港人典會用「微信」?

香港人不看大陸片﹐香港片依然苟延殘喘﹐中國人想取代香港電影、消滅香港電影﹐除了老人導演北上、馮小剛罵街、湯唯頒獎、輸送交換生來港讀演藝學院﹐方法還有很多﹐《微交少女》、《踏血尋梅》、《全力扣殺》、《衝鋒車》、《黃金時代》、《無涯 - 杜琪峰紀錄片》等等﹐已示範了幾種方式。

要毀滅一個城市﹐除了強攻換血﹐木馬屠城﹐最徹底的方法﹐還是誘使他們自我出賣﹐不費一兵一卒﹐等佢地自行了斷﹐一切都猶在夢中。

《踏血尋梅》則是《恐怖雞》2.0﹐疴屎唔出再談。